​文章来源:文汇网

洗练舞台得“一桌二椅”的戏曲美学神韵,同时在布局构图上又有当代审美意识暗藏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李煜的千古名句被置于舞台,便是这垂挂的细丝,犹如剪不断的离愁。

这是宝岛台湾国光剧团的新剧《天上人间 李后主》的演出剧照。这部讲述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李煜的京昆文学剧场,将连同剧团的另一部新作《十八罗汉图》于4月20日、21日在上海大剧院迎来大陆首演。

这也是继五年前上海大剧院邀请国光剧团上演“伶人三部曲”《孟小冬》《水袖与胭脂》《百年戏楼》后,双方的又一次合作。

说起国光剧团,很多大陆戏迷并不陌生。这支1995年由宝岛台湾多支戏曲团队组建的戏曲演出团体,自2000年首次在北京亮相后,近20年间始终没有停止过于大陆戏曲人的合作。秉持着于古雅传统中熔铸现代意识的理念。剧团在搬演传统经典剧目外,也不断淬鍊精彩新戏,从文学、历史及民间传说中构思具备人文色彩的新剧目,在京、沪等地陆续上演,在戏迷之中引发一定的关注度。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透露,距离还演出还有一个多月,两场演出大半的戏票已经售出,可见国光虽不是年年都来,却能让观众惦念不已。

此次来沪,他们带来的两部作品,一经公布剧名,同样引发观众无限遐想。

《天上人间 李后主》,一听剧名,便是充满诗意与浪漫。说起李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句词。

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是“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是“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次搬演,该剧尽数保留这些留驻人心的千古名句,进而融入李煜的传奇故事。该剧没有平铺直叙写成历史人物的生平流水账,而是充满想象地设定为李后主死后一灵未灭,数百年后偶然被唤醒,为了弥补生前的缺憾而展开一段追寻的旅程。除李后主与大小周后的凄美情爱,尚有赵匡胤、京娘、月娘、曹仙人等意想不到的角色,引观众领略“总要天地残缺,才有人间至美”的情感。

而京昆文学剧场的定位,也预示着“京昆跨界”将为该剧一大看点。其实过去舞台上不缺京昆合演作品,有诸多京昆名家的碰撞合作,也有新创作品里的对话交织。虽然表演上,可以给人同看两种艺术的过瘾与满足,然而也有的演出因京昆音乐的衔接不够理想而饱受争议。

确实,一个是京胡为底色的皮黄板腔体,一个是笛子、笙箫宣叙的水磨调曲牌体。演员的调门不同,遑论音乐的表达与演奏。

新闻发布会现场,李煜的扮演者,京昆小生温宇航演出剧中片段,让大家“预览”了《天上人间 李后主》的京昆衔接处理,听得梅派青衣史依弘连连叫好,赞这是自己听过京昆“无缝衔接”做得最细腻的一次表演。

国光剧团团长张育华介绍,《天上人间 李后主》是剧团实验京昆文学剧场的第二部制作。较于前作,剧团主创在展现其所张扬的“京昆新美学”理念上更为成熟。

这部作品由剧团“灵魂人物”之一、艺术总监王安祈与近年创作多出新编歌仔戏的陈健星共同编剧。年轻的旦角黄诗雅、林庭瑜主演大小周后,资深演员邹慈爱、朱胜丽、陈清河、陈美兰等联袂演出。国光艺术总监王安祈引述词学名家叶嘉莹说法这样理解李煜的词作:“后主词虽仅是写一己亡国之悲,却因情感真挚,力道深厚,乃能担荷人类悲苦,直指天上人间之无常沧桑。”

所以剧本借天水碧、烧槽琵琶、薰香玉炉、霓裳羽衣曲谱等雅物,以及后世的知音“月娘”这一角色,串联起当代观众与后主情感的桥梁。该剧化诗词意境于情节推演,加之演员的身段唱腔演绎加成,引领观者对诗词中的情感产生“跃然纸上”的共鸣,以此点“京昆”“文学”剧场之题。

而另一出魏海敏与唐文华主演的《十八罗汉图》则展现出国光剧团想象力的又一种肆意奔驰。

《十八罗汉图》从一幅古画拍卖会开始发展,从看似充满利益交换、虚与委蛇的场面,逐一抽丝剥茧出千金之画背后的无价真情。本剧核心物件《十八罗汉图》的原画者残笔居士已不在,真伪只能由后人评断。于是戏中借此真伪辩证的过程,巧妙将修复者、仿画者、卖画者、买画者、鉴定者等不同脚色的立场娓娓道尽。真与假、男与女、尘世与清庵、市场利益与艺术本质,从虚到实的层层对照,细密交织成撼动人心的故事。

剧情话分两头:青山古剎,女尼与捡来孤儿共处一寺,随着暧昧情愫渐生,迫使两人划分界线,虽共同修复残笔画作,却如昼日与月夜“同在一室,互不相见”,仿佛如此便可遏止心绪,不料心事全落笔间;山下人间,画廊主人烜赫一时,运筹帷幄,日进斗金,却不敢面对少妻的直心直言,由此生出这许多曲曲折折。

在张育华看来,他们共同面对的不只是画的真假,更是人情、是对艺术的态度。全剧既观照艺术书画对人性的陶冶,也探讨艺术背后的真谛。因而她将其定义为《基督山恩仇记》的唯美书画版。

此次连演两部国光剧团新作,也是上海大剧院致力于两岸戏曲文化交流的见证。从台湾作家白先勇率两岸艺术家制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登台上海大剧院始,国光剧团、当代传奇剧场、台北新剧团、魏海敏、唐文华、李宝春、吴兴国、李小平等台湾戏曲团体、艺术家陆续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代表作。也是在大剧院促成下,陈少云、关栋天、王珮瑜、邓沐玮等京剧名家纷纷与台湾同行展开合作交流,推动当代戏曲发展传承。

张笑丁表示,如何在新时代诠释、继承、发展优秀传统艺术,是两岸文艺界的共通课题,京昆等传统戏曲能够在台湾剧坛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年轻观众不减反升,台湾同行们的做法引人深思,或许能为大陆戏曲界提供新的参照与借鉴。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柳青

获取更多演出资讯,访问“剧汇王朝”(52drama.com),你想要的演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