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对于国家来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媒介。2013年,文化部等九部委出台了《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文化体制改革5周年,效果显著稳中有进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文化体制改革至今已经走到了第5个年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各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多项指导性建议及意见,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据有关部门和单位统计数据分析,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40亿元,2010年跃上万亿元的新台阶,2016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GDP占比超过了4%。2017年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占GDP比重4.29%,比2016年占比4.14%增加0.15个百分点。我国文化产业正在以向好的姿态,继续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

‍互联网化将是创新文化体制改革的驱动力‍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在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部分国有院团习惯了调演、派演的工作方式,缺乏市场意识,不愿进入市场。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运行中仍带有事业体制的影子,例如营销机制,大部分剧节目忽视营销,经费不足制作成本的10%;对政府依赖性强,主要依靠政府采购,商演过少的情况屡见不鲜。

“舞台艺术必须植根于观众,植根于市场”。这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也符合市场规律。事业体制下,一概忽视群众及市场需求,就会出现作品“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企业化改造,务必要提升创新、营销、资本运作等能力。

现今,在互联网的大浪潮之下,各产业纷纷“转思维、创模式、改机制、建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作为各产业市场主体的企业也在不断引进各种互联网工具和技术为自身赋能。文化产业互联网化是必然趋势,为繁荣文化产业,针对文化产业市场各运作个环节的互联网产品应运而生,而专注于打造全国性演艺行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的“剧汇王朝”在这波“互联网+演出”的创新浪潮中,其产品定位颇具特色。

“剧汇王朝”自主研发并开创了服务演出市场主体开展演出日常业务的管理工具,亦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专业化演出运营云管理系统(POMS:Performance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剧汇王朝”旗下“剧院管家”和“演出助手”两款产品,是分别服务于剧院和演出团(演出经纪)的演出运营云管理系统,在解决演出行业当前存在的各类痛点中扮演重要角色。

让资源对接更直接高效,打破地域限制,让剧院找到适宜的剧目、让剧团找到匹配的演出场地,既提高效率又可以节约沟通成本,双方在推介自身的同时又能拓展市场空间。

让演出运营更科学便捷,实现无纸化档期管理,线上即可操作,按照职能划分不同权限,周全规划档期。剧院可以根据剧团上传的档期预约演出时间,剧团也可以根据剧院的场厅档期进行预约。为双方降低开展演出日常业务的复杂度和难度,促使演出项目的达成。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幸福产业,无论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推动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相信在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繁荣文艺发展、促进创作生产的高含金量政策的鞭策下,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思路不断涌现,定能跨越行业桎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优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