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1日消息(记者王子衿)2018年12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办的《欧亚新秩序》(三卷本)首发式暨“欧亚地区形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冯玉军教授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专著《欧亚新秩序》。中国原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陆忠伟、上海合作组织原副秘书长高玉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学部委员、外交学院党委书记齐大愚、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郝叶力少将、商务部欧亚司副司长王开轩、外交部欧亚司参赞罗世雄、教育部国际司欧亚处处长刘剑青、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石泽、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左凤荣、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宪举、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吴大辉、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庞大鹏、光明日报高级记者韩显阳、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关健斌等领导及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里中国主动拥抱世界,与世界彼此交融互依,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欧亚新秩序》(三卷本)系统研究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欧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关系、安全战略转型,学理性强,视野开阔,是一部理解俄罗斯与欧亚国家转型进程的上乘之作。该书具有宽广的视野与研究的系统性,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实现了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结合。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转型过渡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刻演变,国际安全挑战复杂多元,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加深,不同思想互相激荡十分突出。增强对俄罗斯――欧亚国家社会转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欧亚地区与世界的繁荣稳定,还可在深入其经验教训基础上为中国改革开放行稳致远提供镜鉴。
在发布会上,冯玉军称《欧亚新秩序》(三卷本)的出版是自己从事俄罗斯欧亚问题研究二十多年的一个小结。在冯玉军看来,四百年来,俄罗斯对于中国的安全、发展包括中国的制度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俄罗斯对于中国的意义非常巨大。
据冯玉军介绍,该书除了研究俄罗斯和欧亚转型的本体论,还就怎么样用更好的方法论去研究俄罗斯、研究欧亚地区做了一定探索。“只有把研究俄罗斯、研究欧亚地区放在一个国际、历史发展和中国国家利益三个座标轴共同组成的历史的立体研究框架之下来加以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这些国家的走向,把握住它们在整个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也才能把握住这些国家的变化对于中国所存在的价值和对中国的影响”,冯玉军说。
据介绍,《欧亚新秩序》第一卷为《俄罗斯转型: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进入了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近30年来,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受传统文化、现实条件、思维方式、权力博弈、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转型之初的制度设计与目标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已扭曲变形。对于俄罗斯来说,如何摆脱历史的循环与宿命,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大潮中走出一条既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总体方向、又符合自身国情特点的道路,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欧亚新秩序》第二卷为《俄罗斯转型:对外政策与中俄关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发展经历了衰落、振兴、遇阻的波峰浪谷,其对外政策也经历了向西一边倒、多极化外交、强势出击、重陷困境的波折起伏。俄罗斯不甘于沉沦,仍自视为全球性大国,渴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综合国力下降和大国雄心未泯之间的张力使其国家身份定位前后扭曲,也让其对外行为经常进退失据、自相矛盾。中俄关系在苏联解体后实现了平稳过渡并结成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应更加主动地引导和塑造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
《欧亚新秩序》第三卷为《欧亚转型: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原苏联国家纷纷走上了政治、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之路,这条道路是极不平坦的。可以肯定的是,欧亚地区国家发展模式的多样化选择、大国及地区势力在欧亚地区的多元化存在、围绕欧亚地缘政治和能源资源的多重博弈与合作将是未来欧亚地区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三条基轴。
据悉,《欧亚新秩序》(三卷本)是迄今为止国内由单一作者对俄罗斯――欧亚国家转型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的唯一专著,系统研究了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欧亚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关系与安全战略转型。该书研究对象囊括了“后苏联空间”或者说“大欧亚”地区的主要国际关系主体,研究领域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反恐、对外政策、安全战略、地缘政治、能源安全等多个议题,是对欧亚国家近30年历史发展的全面跟踪、回顾与总结,为读者呈现出了俄罗斯――欧亚国家近30年国家转型和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画卷。
【原文发布地址】:http://www.cnr.cn/ent/zx/20181220/t20181220_5244561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