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贝伦”舞蹈是锡伯族自娱性舞蹈的泛称,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第一大种类。锡伯语“玛克辛”和“贝伦”,皆为“舞蹈”之意,指宗教的、创作的和外民族的舞蹈,后者则是民间舞蹈的总称,贝伦舞流传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锡伯族聚居区,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色彩。

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贝伦舞

  锡伯族最早以狩猎为生,贝伦舞起源于狩猎生活,舞蹈动作表现的是获取猎物后的喜悦心情。尔登保老人说,人们在跳贝伦舞时酣畅淋漓地抒发个人喜悦的心情,这种氛围不仅令自身陶醉,也感染着观看舞蹈的人。锡伯族西迁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再创作,贝伦舞成为在锡伯族民间非常流行、广为普及、几乎人人会跳的一种流传广泛的舞蹈。

  跳贝伦舞不需要特别时间或场地,只要弹起东贝尔,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起舞。冬贝尔早期的形状与冬不拉相像。经过西迁、从事农业生产后,锡伯族人将其改造成木锨形状,音质与马头琴相似。在锡伯人眼里,东布尔与贝伦舞是一个整体。凡是有东布尔的地方就会有热闹的贝伦舞,而且只有在东布尔的伴奏下,才能使贝伦舞更原始、更自然、更和谐、更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布尔演奏的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音乐,使贝伦舞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特色舞蹈。已搜集到十六七种东布尔曲子和贝伦舞蹈。

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贝伦舞

  贝伦舞贝伦舞一般为男女双人舞,舞姿非常优美,其动作主要体现在上肢,下肢动作不多。特点是扭肩、甩臂、拍地、甩胯。男子舞姿粗犷、洒脱,含有一些野性。女子舞态优美、舒展,带有浓郁的妩媚。贝伦舞多为男子先出场独跳一段后邀请女伴入场。在男女共舞时,两人身体不能接触,否则会被认为技艺不高。贝伦舞”中绕手、拍胸、揉肩和涮腰等20多种舞蹈动作造型独特,灵活多样。在婚姻嫁娶、朋友聚会等各种联欢场所,贝伦舞在农牧区群众中已流行开来,极受欢迎,达到几乎人人会跳的境界。

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贝伦舞

  一、锡伯贝伦:是贝伦舞的基础舞蹈,各种贝伦舞的基本动作都包含在其中。察布查尔锡伯群众喜欢弹奏“卡吾尔登”曲调来跳锡伯贝伦,老翁老妪都喜欢跳这种贝伦舞。

  二、单阿克苏儿:这是一种单步踢舞,移动范围小,要求严,风格庄重,多半为行家表演,有专门的舞曲。

  三、双阿克苏儿:舞者左右脚交相踢踏,舞步灵活,热情奔放,俏皮幽默。

  四、多禾伦阿克苏儿:舞者的步法是,先出左脚,接移左脚,动右脚,第四步停顿。舞步灵活富有变化,可以自由发挥,着圈儿跳。

  五、行礼舞:锡伯语“多若罗贝伦”,大多在男婚女嫁的喜庆时刻和贵宾光临的欢乐场面表演。其形式由一个男性青年表演,舞者视观众的民族成分,开始在舞步中插入各民族的行礼动作。如果贵宾光临,即首先贵宾行礼,然后按客人的年龄大小依次行礼。行礼舞,文雅庄重,虽时时透出幽默感,但富有分寸,绝不流于庸俗怪涎。

  六、拍手舞:它的曲调叫“扎克处尔登登”。此舞主要由男性青年表演。舞时,时而双手击胸,时而双手拍腿,时而双手在头前上方相拍,时而在胸部左侧、右侧相拍,可拍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两个拍手的动作之间,其穿插的舞步,如同东北秧歌。拍手活泼明快,欢畅热烈,时时流露出幽默诙谐的情趣。

  七、招媳妇舞:锡伯语叫:“赫赫胡拉热贝伦”,往往在年假日和婚礼上跳。小伙子踏着节拍表演恋爱情景,他舞步来到姑娘的闺房外,向着窗户招手示意。狗叫了,引来了姑娘父亲的警觉。老人故意咳嗽,小伙子吓跑了;但他不甘心就此撤退,带着夸张的表情,闲跳一阵,他又来到窗下。姑娘终于被他召唤出来,双双对舞,男欢女爱,情意缠绵。观众配合舞蹈动作,自发地学狗叫,学老人咳嗽,吹口哨助兴。舞者与观众心心相印,配合默契。

  八、仿形舞:锡伯族民间亦称乌兰克。在舞中模仿许多禽兽的动作,滑稽夸张,引人发笑,给人美感,富有浓烈的喜剧风味。

  九、耶尔克尔德克舞:这纯粹是年青人的舞蹈,可以是两个小伙子对舞,也可以一男一女同舞。动作特征是扭屁股,前后扭,左右扭,趴下扭。只有这种贝伦舞才允许表演者说话。

  十、烧茶舞:锡伯语叫“查伊付伊不勒贝伦”,是女性舞蹈,它模仿一个主妇早晨拾粪、挑水、挤牛奶、烧茶、冲奶茶等等日常生活动作。烧茶节奏舒缓、细腻温柔,别具一格。

  十一、醉舞:锡伯语叫“梭克托火贝伦”,这是男性舞蹈。醉舞,模仿喝酒,微醺酩酊,脚步趔趄,走不动以至醉倒的姿态。舞蹈幽默滑稽,具有讽刺警世之意。

  十二、走马舞:锡伯语叫“着若莫林贝伦”。这是男性模仿马慢步、小跑、驰骋的舞蹈动作,尤其表现马在草坡上、水中、冰上行走的步态,形象生动逼真。

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贝伦舞

  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统称,被锡伯人称为“生命舞蹈”。 贝伦舞流行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其他县市、塔城地区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散居区。新疆,凡是有锡伯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的即兴表演。贝伦舞形成于早期锡伯族的渔猎生活时期。锡伯族先民在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时,就有一种强身键体的娱乐形式,现今流传民间的贝伦舞保留了这种遗风,具有较强的模拟性。乾隆年间数千名锡伯人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戌边屯垦,二百多年来,在和新疆各民族的交流中,贝伦舞具有了新的舞蹈语汇、表现手法和舞蹈风格,出现了舞台化的趋向,用尔登保老人的话来说,就是有“现代舞”的趋势。

  2008年6月,锡伯族贝伦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胡顺磊

【原文发布地址】:https://cul.news.sina.com.cn/zxxx/2018-12-03/doc-ihprknvs82696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