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滚灯,属传统民间舞蹈,流行于钱塘江畔的余杭、海盐等地,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是一种融体育、舞蹈于一体、集力与美于一身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项目,深受群众喜爱。

余杭滚灯余杭滚灯

  余杭处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作为旧时俗节迎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也十分盛行,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加之当地民众以滚灯竞技比武,以示实力强大,令海盗不敢轻犯。此后数百年间,余杭民间一直把滚灯作为一种吉祥之物、强体之宝、娱乐之器,每逢元宵或庙会(主要是元帅庙会)必参与表演,因而世代相传。

余杭滚灯余杭滚灯

  古代滚灯是竹编的圆形球体,分大中小三种。球的中心装一竹制编球形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黑心球称“武灯”。作为传统民间舞蹈的滚灯由九套27个动作组成。余杭滚灯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的鲜明特征, 庙会活动中,滚灯往往出现在民间艺术踩街队伍的最前面,因其上下左右翻滚,行人避让,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它的基本动作有缠腰翻滚、金猴戏球、旭日东升、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蜘蛛吐丝等。表演时按一定程序进行,结尾必是“开荷花”。男子表演一般用一只黑心大滚灯,表演时,人换灯不换,并伴以锣鼓,晚上舞动,十分出彩。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间舞蹈杰出的创造力,对探索古代民间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余杭滚灯余杭滚灯

  经几代民间艺人和群文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余杭滚灯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风格,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俏丽,又有民间体育杂技的刚劲健美。1997年在全国第六次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浙江“东海明珠”大型文艺晚会上荣获金奖,此后在省、地级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并在全国性、国际性的各种大型活动开幕式上表演。1999年10月1日,代表浙江省参加了首都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盛大联欢晚会。先后三度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展示风彩。2000年荣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优秀奖,同年余杭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滚灯)之乡。

余杭滚灯余杭滚灯

  杭州余杭滚灯作为浙江省唯一进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2008年8月8日,70多名队滚灯队员经过长期的苦练后,在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展示这项民间瑰宝3分钟。

  解放以来,余杭民间艺术家对余杭滚灯进行了多次的挖掘、整理。1963年,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余杭县临平区文化站张长工,在对余杭滚灯挖掘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加工,并在临平镇和翁梅乡的田野上表演,场面壮观,可谓万人空巷。

  2006年5月20日,余杭滚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胡顺磊

【原文发布地址】:https://cul.news.sina.com.cn/zxxx/2018-11-21/doc-ihmutuec21998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