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越发融合的趋势下,许多小镇纷纷结合各自文化底蕴与资源,推出“小而美”的演艺项目。
上海浦东 川沙新镇 作为沪剧发源地之一,将打造“戏曲小镇”,11月将举办首届“戏韵中华·剧荟川沙”川沙戏曲大会; 浙江嵊州 作为越剧的发源地,也将以“越剧小镇”的面貌全新亮相。而就在当下, 乌镇 戏剧节也如约而至。
眼下,戏剧成为小镇最时髦的标签,而围绕其所展开的文化节庆活动正成为小镇刷新文化旅游标识度的“发力点”。10月22日,在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艺产业创新论坛上,与会者提醒从业者在这一潮流下,需要避免商业的过度侵蚀,只有为小镇注入切合当地历史文脉,与人文自然融为一体的文化基因,才有可能诞生文化旅游双赢的戏剧小镇范本。
作者 | 黄启哲
来源 | 文汇报
戏剧文化活动正在成为小镇的文化新名片
乌镇戏剧节
孟京辉创排的《茶馆》作为此次乌镇戏剧节的开幕戏,刚刚结束首轮演出,其对老舍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一时间成为业内外热议的话题。相应地,乌镇这座过去以小桥流水著称的江南古镇,也以先锋戏剧首演地的身份又一次进入大众视野。
孟京辉《茶馆》
无疑,大型艺术节庆活动正在擦亮小镇的文化名片。戛纳电影节举办地是法国戛纳这座脚程不过半小时的海滨小城;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举办地也是法国南部一座13世纪末兴起的古城;而日本利贺戏剧节所在地,则是富山县的一处偏僻乡村。正是因为对艺术与传统的聚焦,这些小镇成为文化名城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业内人士和普通观众集中在一起。
除了有高质量的文化节庆活动,特色项目的打造正在帮助小镇千百年历史找到与当下受众的连结点。
上海瑞力文化教育产业基金总裁王昕:
奥地利小镇布雷根茨二战后几乎成为废墟,有人突发奇想在博登湖上表演歌剧以拉动旅游。为节省开支,舞台由两艘大型平底驳船组成,一艘为表演歌剧之用,一艘则供交响乐团演出使用。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这个“湖上歌剧院”形成现在的规模。
如今,每两年就会根据特定主题变换歌剧院的外形。充满想象力与时尚感的剧院外观令人叹为观止。尽管每年为了兴建这座湖上剧院和对歌剧制作的投入高达800万欧元,可最终艺术节不仅能全部收回成本,还能有所盈利,甚至带动周边食宿交通等产业消费。
嵊州市越剧小镇文化旅游公司董事长、戏剧导演郭小男:
越剧小镇也计划打造多个不同主题的剧院,让传统戏曲在小镇的呈现更为多样化。比如还原古戏楼建设的“天下第一团”古剧场,为全国百余个濒危剧种搭台;为初识越剧游客打造的晚宴剧场则驻场演出越剧传统戏《追鱼》。配合独特的剧场装置,让小镇风光与剧中的神话故事融为一体。
缺乏主题策划和演艺规划则很难形成长效的品牌
文化在催生观念、创意的同时,也在催生市场和消费。很多地方看到了这一潜在商机,以文化艺术之名,行商业牟利之实。甚至,有的地方为拉动旅游消费,一度盲目拆除老街区,抹去小镇中最宝贵的文化遗存,把当地变成了旅游小商品“集散地”、房产开发地。而在这些地方举办的戏剧节,只是将一些演艺资源简单地凑在一起,缺乏主题策划和演艺规划,很难形成长效的品牌。几年下来最终发现,不仅商业上没成功,连原本的文化特色也被消解了。
面对这一现象, 郭小男 直面回答:“越剧小镇所有产出,最终要回流到小镇的运营发展和文化建设。而原本唱着乡音乡情的‘原住民’,一个都不能少。” 王焱武 将这样的理念归结为“情怀”,有着曾任职摩根·史丹利、瑞士银行,如今成为杨丽萍“合伙人”经历的他直言:“通俗文化或许更注重商业回报,但对于高雅艺术而言,必须有以情怀和对艺术的虔诚之心,才能继续和发展下去。”
而 王昕 将“情怀”定义为“文化属性大于商业属性”,在他看来对于戏剧小镇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盘手”对于文化内核的把控能力。而这其中也离不开对本土历史文脉的深入开掘。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迪士尼主题乐园的落户曾让川沙新镇备受关注。然而川沙并不满足于海外优质演艺项目,选择从自己的历史积淀中拓展着自己的文化演艺资源。作为沪剧“东乡调”发源地,川沙在打造戏曲小镇的过程中,除了邀请来自全国各剧种剧团举办川沙戏曲大会,也计划将戏服、道具生产商和文创公司引入,展示戏曲服饰等衍生品,加强观众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围绕一个“戏”字去构架小镇的节庆项目、场所建筑,甚至是一草一木,或许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人们为“戏”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