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一个电影节的影响力,除了星光熠熠的明星名导,首映电影数量也是重要指标。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参展电影中,中国首映、亚洲首映和世界首映影片都是一大亮点。今年的首映影片数量创下新高,297部首映影片中,世界首映和除本土之外的国际首映达到99部,影迷抢先一步,便能领略世界电影的新风尚。

  占展映影片六成的各类首映影片中,有一票难求的世界影坛大师新作、各大影展最新获奖片,也有难得一见、声名未显的佳作,等待有眼光的影迷发掘。地球村、多元视角等官方影展单元的策划,为观众展示了好莱坞视野外的无限风光,也彰显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宏图远景,以及全面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名导云集

  第一时间满足影迷的心愿

  名导大师最新力作的中国首映、亚洲首映,对影迷来说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能带动电影节的人气。吸引一流导演送来最有能量的创作,也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艺术交流平台注入底气,让更多电影人选择从这里 “首发”,扩大知名度,推动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A类电影节的阵列中稳扎稳打地不断提升展映影片的综合水准。

  “有被遗忘的电影,有丢失后的电影,若干年后才重见天日,还有未完成的电影,它们在幻想和现实之间仍处于不确定状态。”希腊诗人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新世纪三部曲”未完成的末篇《另一片海洋》,正是这样一部命途坎坷的传奇。2012年,他在拍摄后期被街边摩托车撞击,因救护车来得太晚不幸去世。法国女导演艾洛迭・雷卢接手了导师的遗作,她邀请演员伊莲娜・雅各布,朗诵一段段充满诗意的怀念书信,并与安哲罗普洛斯生前拍下的镜头,以及安哲罗普洛斯对影片的叙述交织在一起,终于在去年完成了《写给西奥的信》。

  在《另一片海洋》中,安哲罗普洛斯虚构了移民不断涌入比雷埃夫斯港的情景,艾洛迭・雷卢的镜头,有和安哲罗普洛斯如出一辙的温度,影片本身是悲痛、反思的产物,却带来了治愈和理解的力量。特别是去年七月一场特大火灾将安哲故居的所有手稿、书信、诗作、藏书和电影文献全部烧毁之后,与这部影片的相逢,更像是与安哲的相逢。“自从我来到希腊,我常常有这种感觉,我在街上看到了你,好像你刚刚旅行归来,并继续在这个城市生活着。”这是雷卢在影片里写下的话。而在此次电影节上看了该片的影迷则在网上留下这样的话:“海的另一边,你从未离开过。”

  本届评委会主席、土耳其名导锡兰,在2014年凭借转型之作《冬眠》赢得金棕榈之后,《野梨树》让他的风格进一步发展成熟,观众将在土耳其的城镇乡村和海港风情的对比色调中,感受一场三个多小时的视觉风景、哲学深度和文化意象的高密度“轰炸”。

  波兰知名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则将带来在罗马电影节上备受赞誉的新片《魔鬼怪医》。影片将一位医生疯狂的实验置于一战前夕背景下,在充满隐喻的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配乐中,从科学和哲学两个维度解构现代性。对欧洲电影的忠实观众来说,扎努西的名字就是高品质的象征。

  无缝衔接戛纳

  从上海打开影片在中国的口碑

  刚刚过去的5月,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的黑马,斩获了将近四亿票房。它自去年在戛纳电影节参展后,第一时间“空降”上海国际电影节,打开影迷口碑的推广路径,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极大关注。今年,更多戛纳佳作与上海无缝链接,“零时差”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影响力,争取中国观众的认可。

  英国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肯・洛奇第14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是他继《我是布莱克》后又一力作。影片讲述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瑞奇应聘成为自负盈亏的快递司机,在高压的强迫性工作下,他的家庭生活却一步步被吞噬。尽管已经83岁高龄,洛奇对当下经济社会问题的洞见,和对英国劳工阶层的持续关注仍未过时。几乎他的每部作品,都会成为英国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严肃的风格、自然主义的表演,在他的系列影片中从个体拼凑出了对资本主义颇具震撼的批判。

  同样关注现实问题的,还有法国电影大师阿诺・戴普勒尚第六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电影《鲁贝之灯》。鲁贝曾是法国繁华的纺织品之都,如今却有4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在这里,所有可怜的罪行都是真实的。”在警察与每一宗真实罪行的斗争中,戴普勒以希区柯克经典黑色犯罪片的手法,铺开社会秩序沦落的小镇全貌。鲁贝夜间街道危机四伏的安静画面,绘出了生命最阴暗的角落。冷静从容的镜头之下,是导演对家乡未来的无限担忧。

  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的作品《悲惨世界》,则拍摄于雨果同名小说中女主角珂赛特的成长之地巴黎孟费d。19世纪以来,孟费d面貌几经改变,政府修建了大量援助住房,却逐渐被移民、宗教群体组成的帮派团伙占领。导演以新闻纪录片的形式,从2018年法国世界杯夺冠,拍到当地警民、帮派之间暴力不断的恶性循环。在无人机鸟瞰的全景下,热情洋溢的集体狂欢,与法国每隔几年就要爆发的大规模冲突并存,在现实和经典文本之间产生了绝佳对照。

  刚刚跻身戛纳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和艾米丽・比查姆,也分别带来获奖作品《痛苦与荣耀》和《小小乔》。后者在《小小乔》迷幻的气氛和诡谲的配乐中,以几乎无表情的表演,将暗流涌动的惊悚感推到了极致。前者出演阿莫多瓦的自传体式影片,也成为其演员生涯的高光时刻。

  挖掘最新佳作

  在尝鲜中获得独特参与感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以“创生万象,幕后为王”为主题,展映影片也可谓包罗了列国万象。地球村、万花筒等单元中,不少首映新片不仅在海外都未曾公映,就连豆瓣词条、Imdb等海内外资深影迷的聚集地,都很难找到相关信息,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词条。第一批品尝这些“新鲜果”,甚至抢先于欧美的主流观众群体,成为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趣味。

  除了海报和影片简介之外,影迷在踏入电影院之前,几乎对首映新片“毫不知情”,不仅让电影节成为惊喜之旅,也赋予了观众独立判断、挖掘佳作的参与感。在首次开设的亚洲国别电影系列展中,聚焦印尼、聚焦伊朗、聚焦泰国、印度风情和日本电影周都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抢票热门。而历年展映单元中,逐渐成为经典品牌的欧洲各国电影展,今年同样精彩纷呈,值得期待。

  意大利电影以美景、美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向来受观众青睐。今年的片单更添深度,让观众得以通过电影,了解意大利的“前世今生”:《第一个国王》回溯罗慕路斯兄弟建造罗马城的传说,在丛林的迷雾沼泽中,营造出一段神话和现实迷离交错的史诗;《没有妈妈的10天》《舞台母子》《孟加拉人在罗马》分别聚焦现实中的教育、女性、移民等问题;《创世者之往昔》在未来科幻的背景下,探讨了宇宙起源和人类何去何从等终极问题,故事也并不枯燥,以惊艳的视觉效果、精彩的配乐和运镜营造出末日氛围,获得了多个电影节的技术类奖项,是特效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作品。

  德国电影的八部新片,以对经典题材的“脱胎换骨”式的诠释,让观众眼前一亮。《金鱼》以德国喜剧擅长的黑色幽默,聚焦残疾人问题,却从残疾人“互助走私”的一趟荒诞旅程展开。一位现实中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女演员,以片中精彩幽默的表演,完全打破了观众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

  而继出演《朗读者》之后,德国著名女演员卡洛琳・赫弗斯呈上了她导演的处女长片。以两位女性为主角的犯罪题材公路电影并不常见,一些惯用的公路片套路在性别反转后,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

  《文胸奇缘》同样在库斯图里卡爱将米基・马诺伊洛维奇的演绎下,将一段退休后的寻爱之旅描绘得妙趣横生。德国导演维特・赫尔默表示,全片没有一句对白,让该片能以“最纯粹的艺术形式”呈现。影片于3月在德国本土上映后,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上海;巧合的是,这部电影拍摄的阿塞拜疆小镇,恰好也名叫“Shanghai”。

  话题之作齐亮相

  展示多元文化视角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欣赏法国电影的美貌和演技,似乎已成为一种观众钟爱的传统。阿佳妮的经典代表作《罗丹的情人》,今年4月刚以4K全新数字修复版在法国公映,就选择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修复版在法国之外的国际首秀。于佩尔今年的新作《白雪公主》拍摄于阿尔卑斯的群山之间,她和饰演继女的璐・德・拉格在仙境般的风光中,更显风情万种。影片从女性解放的视角,将经典童话变为当代寓言的改编也令人“脑洞大开”。

  而银幕中除了星光熠熠的男女明星,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在近年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多元文化视角,甄选了不少海外话题之作集体亮相,让观众在饱览海外风土人情的同时,也提供国际社会在文化领域最新思考的“交锋”。

  恐怖袭击频频发生,如何才能对抗极端组织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双重威胁?丹麦的移民二代导演萨利姆在影片《丹麦之子》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25年的故事,一一呈现了当下欧洲最热的宗教冲突、移民和极右翼崛起等问题。紧张刺激的惊悚情节、屈从于愤怒和恐惧的社会,以及在两种极端思想下撕裂的个人,都在向观众发出警示。斯洛伐克电影《冷锋刀》,则以一桩真实事件入手,从另一角度剖析了这些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街头少年》聚焦那不勒斯街头的少年黑帮,一群青少年无处安放的青春荷尔蒙,在无法逃脱的生活现状和枪支与金钱的诱惑中挣扎,不落俗套地刻画了他们内心良知的摇摆挣扎。正如片中“食人鱼”的精彩隐喻,少年们本以为自己足够强大,可以奋力争抢、向上游去,却没有意识到陷入了死亡漩涡:那不勒斯的墓地中,到处埋葬着死在帮派混战的孩子。同样聚焦“问题少年”,阿根廷影片《曲径》从追溯“原生家庭”入手,讲述在国际体育赛事中使用违禁药品被判禁赛的少女米娅,如何在颓废的生活中寻找希望,渴望重新开始、返回舞台的故事。(本报记者 吴钰)

【原文发布地址】:http://www.cnr.cn/ent/zx/20190618/t20190618_5246543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