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加之老一辈非遗传承人年事渐高,“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目标,成了非遗传承的首要挑战。高校集纳广大莘莘学子,又拥有丰富的文化学术资源,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有特殊担当。

  推广

  非遗传承『组团』出发

  “读透一部经典,成就一门学问。”高校社团历来是高校特色文化蓬勃兴盛之地,而今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早在四年前,安徽师范大学首个国学社团“德雅书苑”成立。几年来,书苑主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300余次,并成功打造明德讲堂、传统文化公益三班、民俗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等特色项目,建立5个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整理梨簧戏剧本10万字,家风调研报告24856字,皮影报告3万余字。“传承非遗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开阔我们的眼界。今年社团主要想以德雅书苑代表学校走进社区,将非遗文化不断发扬起来。”德雅书苑社团会长桂淑静告诉记者。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徐雅萍说:“学习了解非遗项目,还可以增强大学生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近日,安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刘智佳正在和曲艺社的小伙伴排练经典曲目《梨花颂》。“非遗不应该成为老一辈的老生常谈,而是应该切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该校曲艺社副社长曲凇萱介绍,未来我们会与省内多所高校合作表演黄梅大戏《罗帕记》,同时将时下流行元素融入其中,如通过B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一系列的宣传,与国风音乐进行改编等。”

  坐落于珠城蚌埠的安徽财经大学,亦是“东方芭蕾”花鼓灯广为流传的地域,学校在大学生艺术中心下面专门成立了“花鼓灯艺术团”,并设立了素质教育项目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0余万元资助艺团和各学院围绕传承和弘扬淮河流域传统文化开展活动。

  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乔认为,高校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它既不同于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又与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类型的非遗进校园,让大学生近距离了解了非遗,也吸引大学生加入感兴趣的非遗社团,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瞬间把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推广、传播到更大、更广的空间范围,打破了一直以地域性形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限制”,对非遗的推广、传播乃至传承都有积极作用。

  互动

  非遗传承人进高校“充电”

  正如国内非遗研究领域的专家所说,“学校是非遗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沃土”。放眼省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非遗保护事业。去年4月,由安徽师范大学和歙县正辉砖雕艺术研究所联合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徽州砖雕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在安师大开班,来自14个省市和意大利的30名学员齐聚一堂,完成历时70余天的项目培训。“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近五年来也在区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做文章。学院围绕芜湖铁画、徽州三雕、徽州古村落保护等非遗内容,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共取得11个项目的立项,今年新获4个项目。”安师大美术学院院长高飞说,当然,我们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皖南一带,皖北地区同样有着光辉历史的传统艺术和工艺,也纳入我们的视野,譬如界首陶瓷、阜阳剪纸等。记者了解到,2018年,安师大申报的教育部首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徽州三雕)》项目获批立项,目前开班授课。在江城芜湖的另一所学校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7月,铁画大师储金霞与该校签约共建铁画产学研基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画的锻制技艺带入高校,培养新生代铁画技术人才。

  为了提升传承人群的文化素养、美术基础、设计意识、传承能力、传播能力,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自2016年至今,我省共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黄山职业技术学院2所院校参与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截至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传统手工纸研修班6期,共培养学员120人;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举办歙砚制作技艺培训班、绿茶制作技艺培训班和徽菜培训班各1期,共计培训学员100余人。”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与本省相关高校联合办好各类传承人群研修班、培训班的同时,该厅积极响应文旅部非遗司调配,与兄弟省份文旅厅(局)积极互动,认真组织本省学员走出去,全年共推荐学员60余人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院、中央戏剧学院、同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10余所高校开展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

  实践

  为非遗插上创造性转化的翅膀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原则,为了让非遗更有活力,不少非遗传人不再“固守作坊”,而是与高校合作,开辟非遗传承的“校企合作”模式,黄山学院和徽州木雕省级非遗传承人朱伟之间的合作便是成功案例。

  2013年,黄山学院和朱伟的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共建‘黄山学院艺术学院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设计研发、实训基地’协议”;2015年,继而签订的竹类产品的设计与研发项目合作意向书;至2015年6月,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正式在黄山学院挂牌成立。

  “我们公司在学院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包括徽州民间工艺、专题设计、毕业设计、科研活动等。”朱伟介绍,公司会接纳学院学生见习;校企合作共建产品研发基地,负责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接纳优秀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通过见习,会了解如何做一款好的产品。用户使用体验是首要的出发点,其次是考虑造型、材质等等。完成设计步骤之后,均需要打样,打样是验证产品可行性的第一步,找出设计产品的缺陷、不足、弊端之后再进行调整改良。最后呈现的成品每个都是经过悉心打造出来的。”黄山学院16级产品设计学生杜静雯感慨。

  “与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相比,高校在人才培养、教育环境和创新平台等诸多方面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高校集中了诸多学科的高层次研究人才,能够帮助非遗技艺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整合相关学科领域,突破原有束缚,广泛传承,创新发展。高校与非遗传承人应携手并肩,通过合作,改革非遗教学方式,营建人人知晓、热爱、学习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不懈努力。”黄山学院艺术学院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舒伟分析道。

【原文发布地址】:http://www.cnr.cn/ent/zx/20190315/t20190315_5245440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