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今年8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山东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一高三好”态势,即:乡村文化建设获得评价高,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得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得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巩固提升得好。调查中98.5%的农户对乡村文化建设满意,98.5%的农户反映传统文化在本村产生积极影响,96.5%的农户反映本村有文体广场并且正常使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山东省坚持“四个创新”,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满意程度。
据了解,山东省大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省1600多个乡镇和69000多个行政村中,建成综合性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的超过95%。此外,山东省自2014年始实施“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建成尼山书院150个。在尼山书院带动下,又深入推进儒学讲堂建设。全省共建成城市社区儒学讲堂1604个,开展活动10500余场;建成乡村儒学讲堂2.2万个,开展活动11万余场次。乡村儒学讲堂让基层百姓面对面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效果不断显现。几年来,全省尼山书院共培养并向基层儒学讲堂选派讲师1500多人,培育文化志愿者22000多人,发掘优秀民间艺人4万多人,壮大了农村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确保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
山东省2017年启动首届文化惠民消费季,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开展了1000余项、近5万场次文化惠民消费活动。建立“一券、三平台”(文化惠民消费券,银联钱包APP、齐鲁艺票通和山东文化消费服务大数据平台)的促进机制,共吸引1.33亿人次参与,拉动文化消费4.2亿元,实现消费总额206.7亿元,成为全国开展范围最大、企业参与最多、文化服务受益面最广的文化促进活动。今年第二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据悉,山东省是非遗大省,近年来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服务群众、助力发展。先后实施了传统工艺振兴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工程、发展“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等模式,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0多万个,年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300余万人。涌现出了以博兴县锦秋街道、郯城县红花镇等一大批非遗特色鲜明、脱贫成效突出的乡镇(街道)及农户典型。
山东戏曲艺术历史久、剧种多,将优秀戏曲文化传承好,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更是为了赓续中华文化的根脉。为此,山东省高度重视戏曲进乡村工作,自2014年启动“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采取“政府补贴、市场运作、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运作模式,省财政每年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戏曲进乡村工作。各市也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如东营市设立了200万社会文艺团体演出资金,市级院团每场补助7000元,县级院团补助2000元,乡镇团队补助500元,实现了“一村一年五场戏”。在政策上鼓励庄户剧团发展,将其吸纳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全省戏曲演出庄户剧团5200多个,成为国有院团的有力补充。2017年,戏曲进乡村演出突破8万场,行政村覆盖率达90%,观众逾5000万人次;2018年上半年已经超过4万场。
(伍策 楠雪)
【原文发布地址】:http://www.cnr.cn/ent/zx/20181206/t20181206_5244421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