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视域】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为知识产权,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文化IP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

  近日的中国文化IP及创新设计展上发布的《2018中国文化IP产业发展报告》,分析了当前文化IP的发展趋势、特征和问题。目前IP经济已成为文化产业各领域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如何看待IP热现象?如何打造高品质、有影响力的文化IP?

  打造跨界融合的文娱全产业链

  《2018中国文化IP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从消费者角度看,文化IP代表着某一类标签、文化现象,可以引起兴趣,用户的追捧可能转化为消费行为;从运营商角度看,文化IP代表着某一个品牌、无形资产,可以通过商业化运营、产业化融合,转化为消费品,实现价值变现。文化IP通过优质的原创内容聚合初代粉丝,并通过衍生为影视剧、游戏等方式几何级扩大粉丝群体的方式,带来大量经济效益,形成与原始文化IP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生态链条。

  聚焦当下文化消费市场,IP热已是绕不过的关键词,文化IP的打造成为文化产业各领域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基础上,小说、动漫、影视、游戏等文化娱乐形式彼此渗透交融,构建了泛娱乐文化产业生态圈。

  几年前对热门网络文学进行电影、游戏改编的热潮,打造了不少广受欢迎的成功案例,从最初的《甄执贰独喷鸢瘛返染哂写罅慷琳呋〉娜炔ゾ纾健兜聊贡始恰贰豆泶档啤返纫丫纬删哂刑囟ǚ鬯咳禾宓奈幕晔叮幕髌肥谐》聪炝己茫喙氐挠蜗纷髌返募笆蓖瞥鲆彩艿交队A硪环矫妫灿行矶嗳让庞蜗贰⑷让哦谋喑烧嫒擞笆泳纭⒊霭嫱∷档某晒Π咐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致力于打通文化各领域全产业链,腾讯公司前几年提出的泛娱乐概念,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将一个故事、一个形象打造为有一定知名度的IP,构建打通游戏、文学、动漫、影视、戏剧等多种文创业务领域的互动娱乐新生态,形成融合跨界发展的粉丝经济,打造“同一明星IP、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体验”的创新业态。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影视行业上市公司将陆续转型成文化产业公司,除了电影、电视剧、游戏外,企业还要结合衍生品、文创电商、综艺节目、主题乐园等,进行IP的二次、三次开发。”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

  如今,文化IP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动漫、影视作品,诸如清明上河图、曾侯乙编钟等国宝重器,敦煌飞天壁画、秦兵马俑等景区文物古迹,马拉松、世界杯等顶级赛事均可成为文化IP。旅游业、特色小镇与IP结合的形式也备受关注,例如主题乐园亲子游、节庆活动融入知名IP带动旅游发展,一些旅行社推出“跟着电影去旅行”等IP主题的旅游产品。具有鲜明特色的IP或将成为一个城镇的文化符号,如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戛纳的电影节、乌镇的戏剧节等,特色小镇的建设可基于当地文化资源特征打造文化品牌。

  创作高品质的文化IP精品

  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伴随着粉丝经济带来的大量流量变现,IP热也引发了一些只重增长、忽略品质的不良现象。在高增长的喧闹背后,一些唯流量论、恶意炒作、粗制滥造等问题开始凸显。随着IP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消费至上主义带来的隐忧值得深思。

  例如近年来出现大量的IP改编电影,因粉丝效应能够带来可观票房,引来一哄而上的跟风制作,不少粗制滥造的改编作品让粉丝极为失望,于是才造就了大量高票房低评价、“叫座不叫好”的影视作品。《九层妖塔》虽然票房丰收,却有不少粉丝认为和原著相去甚远,致使评分较低;《爱情公寓》火热之后,同名电影将爱情公寓和盗墓笔记两大当红IP结合在一起,却招来粉丝对其“挂羊头、卖狗肉”的批评和质疑。

  业内人士指出,粗制滥造、流量圈钱的文化产品,将过度消费粉丝、透支消费者的信任,最终将不利于IP品牌的持续性建设和长久发展。要打造高品质的文化IP精品,就应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与价值,创造既能传递文化价值、又让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和品牌。

  “资本追逐IP的现象反映了业界的浮躁心态,一味地依赖IP,只想着尽快变现,而不将重心放在作品创作和制作上,最终将会伤害原创能力本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赵晖提出。

  陈少峰认为,这些急功近利的乱象折射了一种非理性心态,应当认识到IP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少文化IP都拥有再开发的价值,具有知名度的IP最重要的价值是持续开发能力,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一次性开发。

  也有专家指出,我国文化IP工业体系有待完善,各环节之间兼容性较差,专业化水平不够高,高效运行的供应链体系难以有效建立,短期商业变现行为对文化IP竭泽而渔,后期衍生困难,造成产业链下游运营困难以及后续文化IP难以迭代更新。

  目前来看,文化IP创新力不足也是现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数量、缺质量”的重要原因。《2018中国文化IP产业发展报告》指出,过度迎合粉丝、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使得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IP尚未爆发式涌现,以文物文化IP为例,52%的公司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IP的开发难点在于人们对文化衍生品的付费意愿较低。因此,文化IP的打造应从迎合消费需求向主动引导消费需求转变,逐步打造有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

  “传统文化+互联网”造就最有价值IP

  我国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是文化产业IP的最大资源库。实际上,不少传统历史文化都深受广大人民喜爱,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和历史题材的游戏、动漫、影视作品,成为最具有文化认同感和最有价值的文化IP。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对文化IP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在积极布局文化IP市场的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加强了与传统文化IP的碰撞,逐步打造文化IP建设的重要舞台。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动漫正赋予传统文化更强的生命力,形成既有大量受众又具有文化价值的产品。

  近年来的《大话西游》《大圣归来》《西游降魔》等以《西游记》为题材的电影的上映,屡次刷新各类纪录,孙悟空已成为中国文化IP史上的丰碑。在游戏领域也有大量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内容,拥有大量受众的《王者荣耀》最早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以历史英雄、经典文学人物为主角。

  在各地的博物馆、展览馆和文化景区,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方式越来越广泛,如手机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展品3D放大模型,上传照片可以寻找和自己最像的兵马俑,新技术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

  近日,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发布的《面向高质量的发展:2017-2018年度IP评价报告》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IP和国家文化符号建设的重要舞台,参与IP创建最多的腾讯、阿里巴巴等前五名企业全部来自互联网领域。而具有传统文化或中国历史背景的IP在TOP20中的优势比较明显,占比约一半左右,《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传统文学IP以及武侠经典IP尤为受欢迎。

  专家指出,传统文化IP的衍生作品既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又可以传递正能量的文化价值观。我国古代花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现在已有很多改编的影视、动漫、游戏作品,向人们传达了勇敢、孝顺、正义的价值观;近期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静谧的文化氛围深受观众喜爱,影片所传达出的匠心精神也影响了很多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雕塑、书画等相对小众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样具有很大的挖掘价值。调研显示,64.92%的人相信这些领域会产生爆款文化产品,需要通过文化社群的粉丝群体的放大和口碑传递。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使更多消费者发现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放大文化IP的价值。

  (本报记者 鲁元珍)

【原文发布地址】:http://ent.cnr.cn/zx/20181107/t20181107_5244073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