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啊……”雪花飘落,熟悉的旋律响起,让老观众回首往日岁月、往昔之情,也给年轻观众带去一段历史、一片新景。昨晚,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在国家大剧院起舞,上海芭蕾舞团把“传家宝”带到了北京,赢得满堂彩。与此同时,一票难求的盛景也出现在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歌舞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连演16场,门票一个月前就已售罄。
记者获悉,临近“七一”,多台红色舞剧密集登陆京沪两地舞台,25场演出的出票率接近百分之百。其中,不仅有演出累计2000多场的《白毛女》,也有中央芭蕾舞团的“压箱之作”《红色娘子军》,更有“不满周岁”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闪闪的红星》。从“起点”到“当下”,经典不朽,新作迭出,中国舞蹈界致力于打造符合当代审美、具有时代精神和国之情怀的原创作品,把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壮美图卷展现在世人眼前。
不忘初心,不朽经典重燃热血,优秀新作再续情怀
一曲“向前进”唱响大江南北,1964年,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中国革命历史为依托,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领域完美融合的范例。芭蕾舞剧《白毛女》也初创于1964年,经过小型、中型发展为大型芭蕾舞剧,大型芭蕾舞剧首演于1965年“上海之春”。《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团的奠基之作,它实现了中国芭蕾舞剧“从无到有”的划时代进程,对上芭人来说,它是初心,是血脉,是情怀。
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打磨与沉淀,《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历久弥新、更见风采。中国舞蹈人不忘初心,继承革命精神,延续红色情怀,用一部部优秀作品讴歌英雄、书写时代。
上海芭蕾舞团力作《闪闪的红星》,首演于2018年10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台芭蕾舞剧从青年红军战士潘冬子的视角徐徐展开,以当代精神、芭蕾语汇、海派风格重新演绎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印证着上芭致力于探索中国芭蕾创作的初心,也担负着当下艺术工作者对弘扬红色文化、革命情怀的重任。”团长辛丽丽告诉记者,今年“红星”将闪耀在全国20余座城市,为观众奉献50场演出。
另一部上海出品的舞剧精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烈士李白的故事为原型,描摹出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群像。自去年12月试演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成了许多观众心心念念的好戏,舞蹈爱好者纷纷把它加到“必看戏单”中,在豆瓣平台拿下9.3的高分。6月初获得“文华大奖”殊荣后,上海歌舞团的年轻演员又投入到高强度的演出季中,在舞台上继续锤炼技艺。更难得的是,该剧上海场9月演出票也已被预售一空,全国百场的计划将把“电波热”推向各地。
创新突破,让红色题材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芭蕾是舶来品,本是属于公主与王子们的舞台艺术;而以军帽、军鞋、军装打扮的“娘子军们”通过对古典芭蕾形象的颠覆,将芭蕾语汇与中国气派融为一体。诞生于上世纪中期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破天荒地创造了“拿刀枪的足尖舞”,如娘子军战士的“射击舞、投弹舞、刺杀舞”,赤卫队员的“五寸刀舞”等,在世界芭蕾舞台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创新是艺术永恒的主题,突破是中国舞剧发展的动力。创新变革中,挑战自我,需要更大勇气。编导赵明近20年前曾打造过中国舞剧版《闪闪的红星》,上芭版“红星”是他回望审视前作的全新体悟。“这台芭蕾舞剧不仅是我的探索,也承载着中国芭蕾创新的厚重命题,芭蕾艺术如何在《白毛女》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这些思考驱使我奋力前行,挑战自己。”赵明与上芭的演员们边演边改,对该剧不断修改提高。在新的舞剧结构中,加强了“红星”的故事线,增加了红军战士潘冬子的舞段,重新编排了群舞,舞美和服饰也同时进行了打磨,使其更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艺术就在跟自己的“较劲”中日臻完美。
时代在发展,不断创新突破才能让红色题材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已有一个甲子,但在舞蹈领域,谍战题材还是空白。面对中国舞剧史上“从无到有”的难题,上海歌舞团主创团队历经10多次创作采风和20余次研讨论证,“舞剧蒙太奇”“倒带式回放”“可移动景片”……一连串突破常规、不拘传统的手法被带到了舞剧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评价:“完全可以被写进舞蹈学院的教科书”,“在舞剧艺术表演美学上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希望它能成为当代中国舞剧的一个最新坐标”。
近期上演的红色舞剧
上海芭蕾舞团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
6月21-22日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6月25-26日 国家大剧院
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
6月29日-7月1日 国家大剧院
上海歌舞团红色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6月20日-7月3日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中央芭蕾舞团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6月30日-7月1日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本报记者 宣晶)
【原文发布地址】:http://www.cnr.cn/ent/zx/20190626/t20190626_524664502.shtml